- 民國八十九年三月間,關安邦、皇甫福妹(中、左二)伉儷和兒孫合影。
鐵頭軍奮勇抗戰
【作者速寫】關安邦先生,民國二十七年秋考進陸軍官校,在甘肅入伍,歷經抗戰、戡亂,曾入外語學校進修;五十六年退伍後在翻譯社任英譯工作十三年。
民國二十六年七月七日盧溝橋槍砲聲響,中日開戰,國軍騎七師奉令開赴平綏路一帶,加入第八戰區戰鬥序列,司令長官是朱紹良上將,長官部駐在甘肅蘭州。日軍攻下平津,經南口沿平綏線向西進犯;騎七師隨戰局進展節節抵抗,阻敵於綏遠五原一帶。筆者於二十六年八月自軍校畢業,奉派騎七師第十九團第一連擔任少尉連指導員,於十月到達五原。
騎兵第七師是於二十四年間,國軍於河南陝縣合併騎兵第一旅、十一旅和十三旅改編,下轄十九、二十、二十一等三團及特務(勤務)、通信、騎砲、技術破壞和衛生等直屬連,配備中正式步騎槍、捷克式輕機槍、馬克沁重機槍、八二迫擊砲和丹麥造二公分連發式戰防砲,官兵身著德式鋼盔,馬匹全部配備皮鞍具,為當時擁有第一流裝備的國軍部隊。
師長特派保定軍校五期畢業的門炳岳中將出任,各級幹部多由黃埔陸軍官校畢業。編成後,一度在陝甘一帶剿共,之後奉令開往山西北部之保德、府谷一帶準備抗戰。因係中央嫡系部隊,一般人稱為「中央軍」,民眾稱為「鐵帽軍」,日本人則稱其為「北支鐵頭軍」。
長沙第一次大捷後,國軍奉令展開冬季攻勢,全面反攻。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秘書長賀衷寒中將,率領北路慰勞團到綏西前線勞軍。
騎七師向敵後平綏路上之薩縣挺進,掩護三十五軍攻下綏西重鎮包頭,並攻進薩縣,予日軍嚴重打擊,之後配合戰略退回原防區。
日軍經此打擊,集中兵力,大舉撲向我軍,而挑起綏西大會戰。騎七師佈防於包頭以西之西山嘴地區,三十五軍和八十一軍佈於烏不浪口及狼山口。日軍預知騎七師為「鐵頭軍」,遂以最精銳聯隊猛攻國軍第十九團,戰況慘烈。第四連連長倪文藻少校持手槍近距離射敵數名後,壯烈成仁;第二連排長劉石亭中尉在猛烈敵火下,向連長畢敬毅少校報告情況,回頭不到幾步,便遭敵砲擊中犧牲。第二十團接著迎戰,第二連連長譚乃功少校亦身負重傷。
門炳岳師長以望遠鏡觀察敵情,見日軍大批湧進,即令部隊轉進,日軍遂侵入河套。
第八戰區司令長官朱紹良上將聞訊,由蘭州親臨寧夏,令馬鴻逵中將率騎兵一團星夜馳援,日軍倉皇撤退,我軍乘勢追擊,收復河套。據日俘供稱,其水川中將在此役陣亡。
三十年十二月,騎七師接替八十一軍包頭防務,第十九團第一連在樹林阻擊來襲日軍時,連長毓哲少校座馬被日機擊中數彈,鮮血直流,他仍緊握韁繩指揮戰鬥,英勇無比。
三十四年五月,歐戰結束,騎七師奉調甘肅靜寧整訓,途經寧夏吳忠堡,民眾夾道歡迎;三個月後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,筆者時任師政治部參謀,即時將消息發布,民眾爭睹,都期待戰後可享太平日子!(點閱次數:1004)